玉雕入门方法是什么?



				
				
屠夫糖糖
54987 次浏览 2024-06-28 提问
61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6-30 21:28:14 回答

玉雕的基本功其实还是绘画基础,而且相当重要。。。一件玉雕,从选料看料切料(这是凭经验),到设计稿子,再到把稿子画到料子上,然后开始雕刻。。最后抛光。。
这些环节,除了看料切料,用到绘画基础的地方很少以外,其他的都离不开绘画的,哦,当然,抛光也用到得少一些。。你总不能只学这两头儿,中间雕玉不参与吧?所以说,还是要画得好才可以。。。。最好还要有深厚的美学基础和美术常识以及美术史的修养等等,这些和练武术要蹲马步是一样的,都很难。。。但是只要坚持,都能学会。。。
至于绘画怎么练习,就不用我说了吧。。
另外还有就是对机器的掌握。。。每天都要用机器干活,比如横机,吊机,电子笔等等,那么大块的料还要用到切割机,所以必须要对机器熟练掌握。。。没有别的方法,只能每天都用机器雕刻。。认真体会,总结经验。。。时间长了就好了。。。
对于一个刚学的人来说,你每天需要重复性练习的事情,除了雕玉就是画画,然后再雕玉,再画画,以及多看书。。。玉雕和许许多多的手艺一样,没有捷径的。。。不要急于求成。。。用心努力通过学习进步,比任何方法都要管用。。。

2024-06-30 21:28:14 回答

相玉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从一块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进行"相玉"设计。"相"即是"看",看後琢磨思考,以判断玉石的内在质量,和外形的优劣,而後立意确定做什麽题材的作品。
  划活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就是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形象地划(画)出来。"划活",在琢玉工艺中是关键的一环。
  琢磨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就是指玉器的具体制作。制作玉器行话称"琢磨"。因为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求求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它与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别。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谨严的技艺,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
  碾磨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也叫"光亮"、"抛光"。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并通过应用氧化铬等一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使玉件显露出玉材光洁、温润和晶莹的本质。
  双钩碾法  汉代琢玉着名技法。在记载玉的文献中,说它的刻纹细如游丝,像头发,宛转流动,没有一点滞迹。和出土的汉代精美玉器相引证,古文献上的这些说法是可靠的。

2024-06-30 21:28:14 回答

亲,很高兴为你解答哈。为你介绍下玉雕入门方法哈,希望能帮助你哈。玉雕雕刻技法有阴刻线、勾彻、浅浮雕、镂空雕、圆雕、挖膛、花下压花等等,下面我将一一进行介绍:
  阴刻线:指在玉器的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段,有单阴线或两条并行的双刻阴线。汉代以前的阴线段大多极浮浅,由一段段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这是砣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称之为“入刀浅”、“跳刀”、“短阴刻线”。
  勾彻:按设计的花纹勾出浅沟形凸起线条叫“勾”,也称阳线,商代时常用。把一边的线墙磨出一定的形体叫“彻”,西周时为单彻,即一面斜入刀,另一面为阴刻线,也产生阳文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
  隐起:在线条或块面外廓略减起,形成隐约凸起,触之边棱不明显,红山文化即采用。
  浅浮雕: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象外廓的底子,造成线饰凸起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玉琮、兽面眼、口、鼻即用浅浮雕。
  高浮雕:挖削底面,形成立体图形,并加阴线纹塑形,始于战国,明清时流行。
  圆雕:立体造型人物、立兽等,红山文化及商代玉器中经常出现此类的玉器。
  活环:将玉料削琢成相连的活动环索,可延伸玉料的跨度,春秋时即已采用。
  镂空雕:又称透雕,在穿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镂空的玉冠状饰。镂空雕的程序是先在纹饰外廓等距的地方钻管打孔,再用线锯连接形成槽线。商代时镂空玉凤的镂空剖面很平滑,说明当时镂孔对接技术已非常娴熟。元代的镂雕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透雕的玉炉顶、荷花芦叶穿插多达三、四层,十分玲珑剔透。
  花下压花:由多层透雕发展而来,所制玉器巧妙地以细密镂空纹饰为底纹,衬托表面半浮雕手法琢制的龙纹或花草造型,形成两层或三层有浮雕的装饰面。
  打孔:红山文化时打孔的形式就很丰富,当时用竹木、皮革钻具,借助于中介水砂钻磨,硬度极低,造成孔洞口沿磨损,两面钻孔的对接不够准,孔径壁有条痕等。良渚文化打眼、穿孔的技术有所提高,玉琮的射径内壁均很光滑,先秦以前由于钻孔的工具原始,孔洞多呈马蹄形眼(单面钻)、蜂腰眼(对接孔洞)。战国以后使用铁钻头穿孔,形成整齐的管状。汉代时能钻制复杂的人字眼(如玉翁仲)、象鼻眼等。
  底子:铲削后的器面、器壁,古代人制作玉器精益求精,纹饰底子也不惜工本,注意削平磨光,因而十分平整。
  挖膛:琢制玉器内腹部技术,良渚文化时的高筒玉琮已显示出挖膛技巧的高超,清代的鼻烟壶制作更追求薄壁,使这一技术更趋娴熟。
  抛光:分粗光、精光,战国以后的玉器很注重最后的抛光工序,使玉雕表面的晶莹润泽的玻璃光泽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剪影:所雕出的人物或动物采用正侧面剪影的手法,如同剪纸一样,抓住主要的特征,用熟练而准确的轮廓线勾勒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汉八刀:汉代独有,所雕玉器仅“八刀”即可形成,称之为汉八刀,如玉猪、玉蟑等。
  跳刀:汉代独有,汉代阴线纹细如游丝,由许多短线连缀而成被称之为跳刀。虽若断若续但线条依然流畅,有的阴线还以极细微的圆圈陪衬。
  俏色:利用玉料本身的不同的天然颜色,巧妙的琢刻成物体外表的肤色或器官,若能雕刻的恰如其分,则有巧夺天工之妙。俏色是玉雕工艺的一种艺术创造,不同于绘画、彩塑,也不同于雕漆、珐琅,它只能根据玉石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体"按料取材"、"依材施艺"进行创作,创作受料型、颜色变化等多种人力所不及的因素限制的,一件上佳俏色作品的创作难度是很大的,其价值也是很高的。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7472491264343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