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排水系统是怎样的?



				
				
Bulabula789
25970 次浏览 2024-06-29 提问
108

最新回答 (7条回答)

2024-07-01 00:43:51 回答

故宫的排水系统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排水明沟和暗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污水管线。历经将近600年,许多地下管网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雨水很快可以流走。无论多大的雨,在故宫内也不会发生积水现象。  紫禁城有一套设计完整的排水方案,在城内挖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河水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垣外护城河的引入口通过地下流通渠道,进来后曲曲折折流到东南角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出故宫。      宫内大小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下雨时,雨水流入四周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地面和明沟的水将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流入纵横交织的沟道的支线和干线,最后全部流入内金水河。

2024-07-01 00:43:51 回答

故宫的排水,有明暗两套系统,通过两种手段到达一个目的:汇总往外排。  
紫禁城外至少有三道防线:
一是明内城护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
二是西苑太液池和后海;
三是外金水河和紫禁城的筒子河(护城河)。
这些河渠一方面可用于城市供水,另一方面汛情之下亦可用于排水,先在外围保证不至于大量雨水和山洪流入紫禁城。
1、御路甬道加暗沟汇总内金水河
2、排水主干道内金水河
3、多条纵横沟渠内外排水

2024-07-01 00:43:51 回答

故宫排水系统简介:故宫三大殿三重台基上有1142个龙头排水孔,瞬间将台面上的雨水排尽,并形成千龙吐水的壮丽景观。这些被排出的水,通过北高南低的地势泻入内金水河流出。故宫的排水,正是综合了各种排水法,既有地下水道,又有地面明沟,这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纵横一气的排水设施,能够使宫内90多个院落、72万平方米面积的雨水通畅排出。

2024-07-01 00:43:51 回答

故宫三大殿三重台基上有1142个龙头排水孔,瞬间将台面上的雨水排尽,并形成千龙吐水的壮丽景观。这些被排出的水,通过北高南低的地势泻入内金水河流出。故宫的排水,正是综合了各种排水法,既有地下水道,又有地面明沟,这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纵横一气的排水设施,能够使宫内90多个院落、72万平方米面积的雨水通畅排出。从地势上看,北京北依燕山,东临渤海,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水向东南流。从紫禁城来看,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差约2米。其排水设施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形特点而建。这套排水系统的总特点,是将东西方向的雨水汇流入南北干沟内,然后流入内金水河。疏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线、支线,有明沟、暗沟、涵洞、流水沟眼等,经过精心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每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外安排了完整的排水系统,减轻了城内的负担。紫禁城外至少有三道防线:一是明内城护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二是西苑太液池和后海;三是外金水河和紫禁城的筒子河(护城河)。这些河渠一方面可用于城市供水,另一方面汛情之下亦可用于排水,先在外围保证不至于大量雨水和山洪流入紫禁城。
在故宫北城墙内、红宫墙外,即东西联房前,有一条东西向的大干沟,深约1.5米,宽约六七十厘米。上盖长方形石板,每隔20多块石板就有4块石板,两边凿出四个豁口,对在一起则是16个小洞,以便雨水漏入。沟西端与城隍庙内的金水河相通,雨水则泄入该处。东端则沿宫墙向南延伸,成为南北纵向干沟,雨水流入清史馆的金水河段。
除此之外,还有3条南北纵横直接进入内金水河的沟渠。一条在东六宫冬眠和宁寿宫的夹道里,北通神武门内的纬沟,往南绕过御茶膳房往东,再往南注入文华殿东面的内金水河。其中又经分叉,西穿奉先殿南群房。由西南墙角穿出。自箭亭东侧往南,由文华殿西墙外注入内金水河。
第四条南北沟渠自乾清门院内的西南角穿出,横过内右门穿入养心殿南库,然后由南库穿出隆宗门外,往南折,至武英殿东面的断虹桥处注入内金水河。
另外,东一、东二、西一、西二长街等小巷内都有短距离的南北向纵沟,分别接通乾清门内和乾清宫后向东、西泄水的纬沟和各宫廷院落的纬沟,利用中央高、四周低、北部高、南部低和某些小沟的中间高、两端低的自然跌落,迅速将雨水汇总,排入内河,流出宫外。

2024-07-01 00:43:51 回答

明清时期紫禁城的排水系统“暗”藏玄机
与北京市诸多积水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北京权利中心地带建于几百年前的紫禁城,虽然经历暴雨,但紫禁城却安然无恙。
故宫的排水系统主要是修建于明清时期的排水明沟和暗沟。虽然历经近600年岁月,大部份地下排水网路还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明沟暗渠,雨水可以很快流走。根据历史记载来看,不管下多大的雨,故宫内从没有出现雨水阻塞的现象。
紫禁城内的大小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每逢下雨时,雨水流入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而地面和明沟的水会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又流入沟道的支线和干线,最后这些雨水将全部流入内金水河。这些精心设计的明沟暗沟,是在没有精密科学仪器的古代建造的。
北京大多数古建筑,如故宫、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为了保证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而坐落在北海公园南门的西侧的团城高于地面4.6米,周长只有276米的城墙外却找不到一个泄水口,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但无论雨下得多么大,在团城上只是雨过地皮湿不会产生径流。专家通过实验发现,在团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达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上也不会形成径流。
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
据中国媒体报导,团城上的青砖造型很特别,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每块砖就像一个微型水库一样。下雨天,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入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便会借北高南低的走势流入到石质的水眼中。
水眼除了有渗水及排水功能外,还可降低树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适宜树木生长。同时涵洞与水眼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通风系统,为城内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气条件。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了。
北宋赣州的“福寿沟”900年避内涝水浸
当今天许多城市还在为“小雨成溪,大雨成河”的城市排水问题忧虑的时候,江西赣州城900多年以来却一直没有发生过城市积水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赣州城有一套修建于900多年前北宋年间的城市排水系统。这个排水系统现在还在为40多万赣州人服务。文物专家认为,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作为古代赣州的城市排水系统,它是宋代水利专家刘彝主持修建的。
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份,福沟排城东南之水,寿沟排城西北之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排水系统的设计思想是“因势利导”,福寿沟根据赣州城的地势,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并与城区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这样既可避免沟水外溢,又可利用废水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福、寿两沟均通过城墙下面的水窗,将废水分别排入章江和贡江。
整个福寿沟排水系统,是古代城市建设中富有创造性的综合工程。福寿沟在清朝初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使暗渠“广二三尺,深五六尺”,人可以在沟中自由行走。
2012年6月,赣州市部份地区降水近百毫米,但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而此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这一切恐怕不服也得服赣州市排水系统好。

2024-07-01 00:43:51 回答

禁城内的御路、甬道都修成中间高两侧低的“熊背”形式,先把水往两侧排。
在1989年,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市测绘合作设了187个探测点,探测了紫禁城地下的11km  排水系统。
但目前对紫禁城内部的排水系统还没有完全了解清楚,  下图实线是情况清楚的暗沟,
虚线表示走向、位置尚未掌握情况的。

2024-07-01 00:43:51 回答

据沈阳一位古城建筑专家介绍,紫禁城的排水有明暗两套系统。明排水是通过铺地做出泛水,通过各种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边河中,暗排是通过地下排水道将水排到河里,而这条河就是内外金水河。据其介绍,承德避暑山庄也是这样建设的排水系统。归纳起来,一句话,整个系统,通过明暗等手段,到达一个目的:汇总往外排。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254150867462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