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风格特点是什么?



				
				
睡不死也睡
37943 次浏览 2024-06-25 提问
86

最新回答 (5条回答)

2024-06-27 19:15:18 回答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学价值,是我国建筑文化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探究的艺术宝库。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生态特色和民族特色也非常浓厚。
一、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历史沿革与建筑特色
苗族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可谓一枝独秀,自成体系,其中以吊脚楼为代表。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对当地苗族建筑师“不用一钉一铆”就能造好房子而感到不可思议,这恰好体现了建筑师们所追求的“和谐”理念。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建筑设计匠心独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西江苗族人民千百年来一直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态度,在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风格中铸就了独特的苗寨吊脚楼建筑民居。吊脚楼的建筑特点主要以木质结构柱枋穿斗式剪刀歇顶为主。吊脚楼建筑物常见的有四榀三间和五榀四间,六榀五间的吊脚楼相对少见。整栋建筑物前方檐柱长于主柱,吊脚在山体斜面,以形成廊檐走楼依山建筑风格。柱脚落地参差不齐但又错落有致,形成一种半自然又相对皈依自然山体的民居格调,“吊脚楼”由此而独居胜名。
远远望去,就整体而言,西江吊脚楼的布局顺山势而走,自然而上,如同笔毫由下而上,一挥而成,大路当中,小路相悬,成树枝状结构分布,纵横交错,对仗工整,零星分布似叶子不失神韵。沿河布局的吊脚楼呈“条带式”结构分布,似人形,似蛇形,多姿多彩。吊脚楼内部建筑条件以三层分离式使用途径为主,第一层(也就是底层)主要用于堆放柴草和圈养家禽家畜、农用工具和肥料的贮存等用途。第二层是全家人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心,吃饭穿衣,穿着起居一家人主要活动在吊脚楼的第二层。第二层楼的外侧设置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主要用于夏季乘凉和日常休息小憩。苗家吊脚楼的堂屋主要用以酒宴宾客,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迎客厅”,亲戚朋友的到来或者佳节和置办喜酒的时候,就在堂屋摆设一张长桌,以供设宴之用。吊脚楼的第三层大多用于贮存粮食和日常杂物,主要是第三层通风透气,有利于自然存放粮食和易于发霉的物品,有个别人家,在第三层也另设别间,以共自家女儿作闺房或者用作客房。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整个框架全部用榫卯衔接。一栋房子所有的主柱、屋梁、穿枋都用榫卯衔接,上千个榫卯把整栋房子勾连成型成架,固定成力学强度极强的吊脚楼木屋架子。然而,这样一栋极具艺术魅力和建筑学价值的苗家吊脚楼却是目不识丁的木匠师傅仅凭想象建造而成。在没有详细图纸,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一些诸如墨斗、斧头、凿子、锯子以及成竹在胸的建筑方案,他们就能使整栋房子的柱子、穿枋、屋梁环环相扣,使一栋栋斗拱形苗家吊脚木屋巍然屹立于山地斜坡陡坎之上,足以显现苗家建筑工匠非凡的建筑学艺术水平。

2024-06-27 19:15:18 回答

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4-06-27 19:15:18 回答

西江,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素有"苗都之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为全省13个保护与建设的民族乡镇之一、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西江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是了解和研究苗族干栏民居文化的最好去处。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制作具有极高水平。苗族银饰如大角银、小角银、银冠、银衣等的珍品大多出自西江。西江鼓藏节(苗年),闻名四海,小节年年有,大节13年一次,鼓藏节集中展现苗族的芦笙、铜鼓、银饰、服饰、挑花刺绣、婚嫁喜庆、斗牛、斗鸡、对歌、年饭等民族风情,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

2024-06-27 19:15:18 回答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2024-06-27 19:15:18 回答

你好,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83388090133667 秒